哈佛大学 (Harvard GSD)|建筑学城市设计硕士
浙江大学(ZhejiangUniversity)|建筑学学士
很高兴通过品优集艺术教育这个平台认识大家,也希望借这个平台,让大家了解更多出国留学应该注意的事项,帮助大家尽快实现自己的人生短期目标!
我本科是在浙江大学读的建筑学学士,同时辅修了竺可桢学院工程教育高级班。由于是转专业到的建筑学,所以在大二至大五的四年的时间里我补齐了本应五年修读的建筑学课程。 当然这样的举动有好处也有坏处,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我们也可以交流转专业的一系列事项。 我现在在哈佛大学修读城市设计方向研究生,期间并没有非常完整的工作经验,不过我认为对我个人而言,这并不是一个损失。读书期间收获真的很大,每天的课业安排都紧张地合理。
我想在这里我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给大家一些个人的经验分享:
实习
我想实习并不需要非常多,只要实习对你有收获就可以。这个收获可能是技术上的,可能是能力上的,可能是人脉上的,可能是经历上的。实习单位要你终究是因为你有用,不是为了培养你。只要你懂得挖掘出你需要的东西,做到最好,就会发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用偏好,我认为实习最大的收货就在于可以观察别人的,然后据为己有。
选校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我只想选择东部,我想IvyLeague是可以冲击一下的,但是我真是没底,尤其在大五上事情还很多的情况下,因此我还申请了CMU + UND作为保底(其实UND是用来保底的,可是人家把我拒了Orz)。我建议如果家庭经济条件还可以的同学,不妨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希望收到回复的都申一下,毕竟这辈子也就这么一次申请机会了,今后想对儿子说啊当年你爸我也被宾大录了的样子应该还是很满足的。
作品集
作品集是能够反映自己专业情况的展示,因此要有绝对的个人风格。由于性格,我是属于某种比较平淡的风格,因此在色彩和排版上我都会往这个方向上靠。当然由于时间不足,很多地方都得借鉴前人的思考,这一点我并不骄傲。
我的作品集用到的软件就是ACA,SU,Lr,Ps,Ai和Id,当然还有手绘什么的。一共放了四个项目,和一些其他的零碎设计,每个项目大概有7页。我感觉中国学生的作品集由于风格比较统一,都还属于水平比较高的,但是我还是推荐大家多看看issuu啊Archinet之类的网站,看看其他国家的朋友们都在干些什么,怎么做的。
个人陈述
个人陈述我认为是比较重要的,至于有多重要我也不好说,不过我想我的思维只能在作品集和这里表达,那么这里就应该体现出作品集里不可能有的分量。一般来说,牛人不推荐你写“我是怎么喜爱上建筑的”,可是哥哥我就是这么表达的。我不仅表达了我喜爱建筑,我还表达了我是一个喜爱建筑多年的理科生,我还写了我是怎么转建筑的,写我是怎么做设计的,写我是怎么学建筑的,简直就是网络上流传的“写作误区”的集合版,可是我想这就是我和你的不同。我几乎没有写到对学校的兴趣,但是我想这并不影响我取得的成绩,就看你怎么看而已。
推荐信
由于在都市表现的还可以,我就有信向部门的director要了封推荐信。都市的这封由于老大是港大本科加哥大研究生加Bartlett的博士,我想应该还是有些分量的吧。这里还得感谢他,我想现在的结果和他的推荐可能有不直接的挺大的关系。
分数
我不属于最优秀的那一批,但是我想这个分数足矣。我只是觉得,建筑设计之类的课程分数还是比较感性,我的设计课程分数一般都在平均分左右徘徊,按照90分算一个小组中比较好的设计,80分算最低的设计来说的话,我一般都在85分左右。当然其他课程,诸如建筑史、建筑技术,都是按照掌握程度来给分的,一般来说还算比较客观,能够根据自己的努力得到高分,同学们还是争取下。毕竟定量的容易出现短板,定量的东西容易被表刷。
我觉得申请中最重要的就是凸显自己的个性,哪怕极端的与众不同。这次申请中作品集同届申请的同学们给我最大的反馈就是“这个作品集真是你自己的风格”,我想这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就算被学校拒绝了,我也可以说是因为我的风格与它需要的不符,或者是自己的能力有限,而不会留下遗憾。
当然,申请的时候要注意休息,没事儿还是得转转,拍拍照,画画图,和女朋友聊聊天(如果你有), 和男朋友聊聊天(如果你有)。不要为了这个放弃了全部,这只是接下来生活的开始,不要赔了夫人又折兵。